/

【走进梧州历史】《拾遗 记忆》:古居群韵 诗画培中

2022-01-24 17:48:19

2022-01-24 17:48:19

培中古村落群,位于我市苍梧县北部的石桥镇培中村,坐落在207国道旁,这里,是苍梧县前东安区的中心地带,也是东安文化的发源地。本期节目,我们就去培中古村,去品味其中的古居群韵。

历史悠久的“苍梧大路”

从培中古村落至石桥镇塘蓬村一带,是古代连通长江与西江的主要商道、衔接广东驿道的干线驿道“苍梧大路”的一处重要站点——镇龙亭,目前尚有镇龙亭遗址、遗碑以及几处古代石拱桥留存。自古以来,这条大道上,就曾经出现过无数的繁忙与喧闹。

苍梧县文物管理所副所长 莫伟军:因为这里是南方和北方文化和经济交流的前沿地,这里是南方茶叶和北方的物资水陆调换的枢纽地,所以形成这条道路的兴盛,特别是明清以来,这里的商业交流更加鼎盛,然后就形成这里的古村落。在这里进行商品交流最主要的就是当地的六堡茶,六堡茶流入北方后,在清朝被列为二十四名茶之一,作为贡品进贡皇宫。”

东安江水路的农副产品源源输出,加上官商驿道的交汇贯通,石桥镇繁荣一时。正是这个时期,石桥乡、梨埠乡、沙头乡、六堡乡、木双乡形成了一个以东安江为纽带、以镇龙亭为中心的东安大乡。在清嘉庆、道光时期,石桥古镇成为了苍梧北部的一个经济、文化交流中心。

由于年代久远、规划发展等等原因,明清两代留存下来的古村落数量已经非常少了,那为什么在苍梧石桥镇,还有那么一处建筑质量较高,保存比较完好的古村落呢?

由于有了石桥这个经济文化中心镇作为依托,本地人积累了一定程度的经济基础,加上受“聚族而居”、“叶落归根”、“荣归故里”及风水说的影响,这些因经商或仕途功成名就者,往往回自己的本村大兴土木,“遍察山水形胜”,辟基拓产,营造各村鳞次栉比且十分讲究的民居群落,并且资助家族修建祠堂、学堂、岗哨楼等公用设施和纪念性建筑。培中古村落,就是其中保存得比较完好的一个村落。

规划巧妙的古村落

培中古村落,现存建筑的历史约200年左右,最早的,为清嘉庆年间建造。

莫伟军:据我们考证,当时这个古村落最完整的时候,后山有护城墙,护城墙之上有九座岗楼,城墙之外有护城河,最鼎盛的时候有三十多座独立的院落,每个院落有空中栈道相连,作为防卫作用。”

培中古村落里,带有鲜明清代、民国风格的建筑特色随处可见。

莫伟军:这块砖上刻有‘道光’两个字,可以看出这个建筑是道光时期建的,因为这个砖从刻画痕来讲,可以看出是当时砖还未烧成,还是坯的时候刻上去的,烧成硬化后就形成这样。”

从建筑形制来看,这些柱础为清中期工匠精巧制作,选材为花岗岩石料,而在当地,选用花岗岩石作建筑材料,为清以后开始;木雕为清代多用的吉祥寓意的纹饰,比如瓜蒂连绵、福禄寿等。

莫伟军:它整体规划是比较完备的,特别是体现在排水方面,它每个院落都有排水设施,你看这个天井,所有的水通过这个天井排落到这里,通过暗渠排出巷道那边的渠道,然后汇总出去,就向村城墙外面排放,比较卫生科学。”

这里建筑群最显著的特点,就是“中轴”管理发挥的整体效果。当时培中村里,有祠堂、学堂、公共晒场、吸排水设施等,无论是生活设施还是公共设施都比较完善。公共设施的建设,譬如巷道、吸排水、包括防盗的设施,都是整体做出来的效果。

莫伟军:首先这堵墙特别厚,它达到了5层砖,就是我们所说的‘五隅砖’,最大的特点就是中间的那层砖是不挂灰的,也就是‘干挂’,当外来的盗贼通过挖墙想进入室内盗抢的时候,中间那隅砖就会自动掉落,封堵住盗洞,达到防止盗贼进入的作用。”

看到这种设计,不得不令人为建筑者的巧妙构思而折服。其实,无论是村落整体的规划,还是房屋细节的构造,在培中古村落都彰显出它独到之处。传统的古村落,通常是“滚雪球”式的发展,随着村庄的扩大,道路和水系的无序状态非常突出,而培中古村落的发展,具有明显的规划性,道路纵横有序,水系来去有常,与自然环境具有制约、适应、再现和选择的关系,它的科学价值,在聚落规划、村落防匪、人居环境、文化生态、文化景观、文化整合方面,都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在村里人的带领下,我们找到了这一口古井,井水依然是清澈见底。据村里人介绍,现在依然有村民,把这里的泉水当成生活用水去使用,现在的我们也不难想象,当年,村民是如何把这里的井水引到每一家每一户,去和大家分享这大自然的灵气。

文人之风 长盛不衰

“敢将锄犁焕诗笔,才下田头上案头”,作为名闻遐迩的全国著名诗词之乡,石桥镇的东安诗社,现在拥有着数量众多的农民社员,而就在培中村这里,不仅古代就以读书人多而出名,在近现代时期,更是出了一位被誉为‘东安圣人’的人物,大家知道他是谁吗?在他的身上又有些什么故事呢?

作为苍梧县东安文化的发源地,培中村历来人文气息浓厚,自明末清初培中村开村以来,历代秀才、举人、进士层出不穷,还出现了“梁嵘椿、梁廷栋”父子进士门第的佳话。培中村好学之风一直得以保存,绵延至今,据统计,现今保存的十四座古屋,每家都有人“学而优则仕”,读书在外发展事业。其中,在当地的教育界,就有一位赫赫有名的人物——潘葆芬。

潘葆芬,培中村人,出生于1910年,自幼研读四书五经、诗词文学, 6岁的时候就进入私塾,高中毕业后,直升国立中山大学法学院政治系,得到鲁迅、郭沫若等人亲自教诲。

潘葆芬儿子 潘沃鈐:他毕业后在长洲国民中学当语文老师,之后他想自己开办补习学校,叫做‘培聪补习学校’,很多人见他教学好,便慕名而来.他有一位姓吴的同学,后来做到肇庆专区的专员,他直接写委任状寄来给他(潘葆芬),但他(潘葆芬)还是不愿意当官……他的父亲、叔伯父都说他是另类,不争气。”

因为潘葆芬品学兼优,而且一生洒脱,淡薄功名,屡次推脱任官机会,所以村里也就戏称他为“东安圣人”。在村里德高望重的他,后来成为广西诗词学会会员以及中国老年书法研究会广西分会会员。

潘葆芬的努力与成就,使培中村的好学氛围更加浓厚,一直激励着后人积极向上。由村民组成的培中诗社,有常驻社员数十人,并有出版刊物《诗画培中》、《培中诗词》等等,在苍梧县乃至梧州市声名远播。

古今文明的交接与传承

培中村,作为苍梧县地域文化——东安文化的发源地,其深厚的人文底蕴一直感染着后人,恢弘的古宅,与温情脉脉的诗词,是它留给子孙后代最美好的馈赠,而其中蕴藏着的,却是亘古不变的血缘亲情。聚族而居,浮雕黛瓦间韵味悠扬,便是培中村的魅力所在。

苍梧县文广体旅局副局长 李缘缘:培中古村落,它见证了‘苍梧大路’官道商路的鼎盛、衰落以及兴废,它也见证了我们东安文化的起起落落,是历史遗留给我们不可再生的、非常宝贵的文化遗产资源。我们非常有责任跟义务,向社会大力宣传,大家形成保护的共识,与社会一起,跟各个家庭形成合力,做好文化历史的传承与保护。”

培中古村,见证了昔日的繁华辉煌,经历了百年的风风雨雨,陪伴着一代代的村民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而今天的培中村,村落的振兴发展、公共设施的日益完善,已经成效斐然,村民与自然生态,和睦生息,一片繁荣。新建的屋舍与古民居参差邻杂,仿佛就是历史与今天,在这里进行了交接与传递,古今文明,相互辉映……

2015年4月,培中村入选广西首批传统村落目录;2021年,石桥镇古建筑群被列为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眼前的培中古村落,留给我们的,除了值得回味的悠悠古韵,还有更多的,是保护这些古村落文化生态的一份责任与义务。


记者丨黄盈俊 陈浩 元宏铭 李永峰

编辑丨卢诗晴

审核丨莫丽标 杨子雄

监制丨周春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