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走进梧州历史】《红色丰碑》:红岩烈士 英雄姐妹

2021-07-19 22:38:42

2021-07-19 22:38:42

  在龙圩区龙圩镇林水村,有一座典型民国时期建筑,是革命英烈黎洁霜、黎琦新出生成长直至参加革命前居住的地方。黎洁霜是小说《红岩》中“监狱之花”母亲的原型,是“红岩烈士”中唯一的广西籍烈士。黎琦新参加第二届广西学生军北上奔赴抗日前线,1940年7月在安徽省嘉山县牺牲。今天,我们重温她们为人民解放事业舍生忘死的英雄轨迹。

 
小说《红岩》中“监狱之花”母亲的原型
 

  龙圩区林水村,一幢高2层的青砖房子格外引人注目,建筑典雅别致、结构紧凑、特色明显。这就是黎洁霜、黎琦新的旧居。

  “殉难前,江姐穿上旗袍,对镜梳完妆,轻轻走到‘监狱之花’身边,凝视了一会儿,情不自禁地用脸温存地轻吻着‘监狱之花’的双颊,孩子伸出小手扯住江姐的头发不放……”这是小说《红岩》中的一段文字。故事中的“监狱之花”的妈妈就是黎洁霜,她的真实故事感人肺腑,在多个书刊、影视作品中得到广为流传。

  黎洁霜,原名黎琦清,出生于一个富裕家庭,是黎琦新烈士的胞姐,出生于一个富裕的工商地主家庭,先后在梧州女子中学,苍梧中学就读。中学时期的黎洁霜性子文静,喜好文学和英语,后来,黎洁霜接触《中学生》、《生活》等进步刊物,渐渐萌发革命思想。1936年春,18岁的黎洁霜参加南宁中学生军训,并于同年6月,参加第一届广西学生军。

  梧州市历史研究会副会长彭志创:“1937年卢沟桥事变以后,黎洁霜就积极参加抗日运动,她原本考虑和桂军一起北上抗日,但受到了母亲的阻挠,没有成行,她没有放弃继续抗日的追求,加入了梧州救国话剧社,并且在话剧《放下你的鞭子》担任主角,宣传抗日,受到民众的广泛欢迎。1938年,广州沦陷以后,梧州的局势也变得很紧张,她就跟随她的哥哥黎超贤,到香港筹办抗日报纸,这时候,碰到了一位爱国青年王振华,两个年轻人谈得非常好,并且就走到了一起。随后,王振华受邀到重庆《新蜀报》当记者,黎洁霜也跟随王振华到了重庆,入读江津国立女子师范学校。”

  1940年5月,王振华因从事抗日反蒋活动,被国民党政府逮捕,并被关进重庆白公馆监狱。王振华被捕后,特务从其住处搜查出了黎洁霜寄给王振华的信件和照片,遂将正在学校读书的黎洁霜也逮捕。

 
抗争到底 共赴刑场
 

  黎洁霜被捕后,想尽快与王振华见面,就声称已和王振华结婚,特务就将她和王振华关在一个监狱。二人被捕后,先后被关押在白公馆、息烽监狱,后又转回白公馆关押,并在转回白公馆后正式结为夫妻。夫妻俩在狱中面对敌人威武不屈、爱憎分明。在狭小、阴暗、潮湿的牢房里,黎洁霜生下长子王小华和次子王幼华(即“监狱之花”)。

  黎洁霜生了两个孩子后,身体很虚弱。她与女共产党员张露萍成了好朋友,经常为受刑、生病的难友煮粥,为车耀先(中共四川省委负责人)熬浆糊修补破旧的图书,参加了监狱中中共支部组织的绝食斗争,以“锋芒”的笔名在监狱墙报发表文章。特务头子徐远举见黎洁霜在狱中养育两个孩子艰难,便打算以此为突破口,劝黎洁霜,只要她肯写悔过书,就把她们母子放出去。黎洁霜坚强地说:“我和我丈夫抗日救国没有罪,有罪的是你们,该写悔过书的是你们。”

  1949年11月27日,国民党当局对囚禁在白公馆、渣滓洞的300多人开始大屠杀。黎洁霜和王振华手铐着手,被推出白公馆的牢房。此时,夫妻俩各抱着一个孩子,黎洁霜紧紧地把不满周岁的“监狱之花”幼华搂在怀里,向铁窗里的难友告别,他俩没有眼泪,没有悲伤,一步一回首,走向刑场……

  当年的这一切,在场的另一个特务头子沈醉看在眼里,心里却颤抖了。解放后,他在回忆录中写道:“有个叫黎洁霜的女烈士,抱着不满周岁的孩子来到刑场,提出宁愿自己多挨几刀、多挨几枪,求我们放过她的孩子……那场景惨不忍睹。

  上世纪80年代初,四川省委复查重庆解放前牺牲于“中美合作所”人员,确认殉难的“监狱之花”的妈妈,就是梧州市苍梧县林水人黎洁霜。

 
义无反顾 北上抗日
 

  黎琦新,又名黎辛奇,1922年出生。在姐姐黎洁霜的影响下也接受了进步思想,中学时期就积极参与抗战宣传,初中毕业后参加了广西学生军,1937年,到南宁参加广西中学生看护训练班,在此期间,接受了共产主义思想并加入中国共产党。

  梧州市历史研究会副会长彭志创:“黎家在苍梧县家庭条件非常好,有房有地,特别富裕,但是黎琦新和黎洁霜并没有贪恋荣华富贵,而是主动投身抗日洪流中,当时黎琦新想加入广西学生军北上抗日,她妈妈听到消息以后,很着急,很担心她的安全,所以特意托南宁的朋友,发了一封电报给黎琦新,‘母病,速归’,黎琦新接到电报以后也知道妈妈的心意,但她很坚决,对抗日的决心一点都没有改变,她就回了电报,‘卫国才能保家’,表示她坚定抗日的决心。”

  黎琦新和其他学生军一同接受基本军事训练后,奔赴抗日前线。1940年1月初, 安徽省主席李品仙在皖东掀起反共高潮,电令广西学生军、安徽省学生军团到立煌党政军干部训练班集训,企图将学生军中的共产党员一网打尽。中共鄂豫皖边区党委获此情报后,立即决定将中共广西学生军党支部的全体党员迅速撤到新四军根据地。

  然而春节前后,无为县城戒严,县委还有一批党员出不去。黎琦新想到了此前发展的进步人士王祥恒。当时王祥恒在县政府任职,并管着政府印章。通过王祥恒,黎琦新弄到了20多张盖着县政府大红印的通行证,帮助县委的党员们离开了无为县城。

 
坚贞不屈 光荣牺牲
 

  黎琦新正准备撤离时,又接到了一个艰巨的任务:取出县动委会内一个重要的铁皮文件箱。此时,县动委会已被查封,门口有岗哨,这该怎么办呢?黎琦新和同伴们商量,心生一计。此时正临近三八妇女节,她和姐妹们借取道具箱演出为名,进入县动委会,把文件箱取了出来,交给了县委交通员。随后,她也顺利撤到了新四军江北游击纵队司令部。

  1940年夏,当新四军五支队主力开赴淮北地区作战时,不甘心失败的韩德勤等顽军,遂纠集屯仓地区的反动武装发动暴乱。7月1日晚,孙乃聪、蒲金龙等带领40多名暴徒首先发动暴乱,抓走黎琦新等工作队员5人。黎琦新受尽折磨,坚贞不屈, 被敌人杀害于安徽省嘉山县张八岭,年仅18岁。1956年,毛泽东主席签署了颁发给黎琦新家属的《革命牺牲工作人员家属光荣纪念证》(第13号)。

  黎洁霜、黎琦新这两个意气风发的革命女性,为初心信仰誓死抗争、忠贞不屈的英烈形象。感人至深的英烈精神,谱写出一曲曲英雄赞歌,女英烈们坚定的信仰和钢铁般的意志,也吸引着大家去进一步思考和探寻她们的初心。


记者丨黄武裕 陈浩 元宏铭
编辑丨黎子聪
审核丨莫丽标 杨子雄
监制丨周春波



相关推荐